您好,欢迎来到铝浩铝单板网!

全国服务热线:

新闻中心

铝浩铝单板网

联系人:铝浩

手机:

E-mail:68048562@qq.com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穆院广云路穆院工业区

海洋小发明制作方法(海洋科技小制作大全最简单)

发布时间:2024-06-02 18:41:35 人气:8 来源:vowih.com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被誉为最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之一。十年来,它驰骋深海大洋,见证了新时代我国海洋科技的迅猛发展。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走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7号,与大海隔路相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科学”号项目总指挥孙松的办公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几艘科考船模型,正中间的那艘正是红白相间的“科学”号,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圆胖子”。

孙松说,那是因为它比其他科考船宽了3米孙松:大概宽度是18米,而一般(科考船)可能也就是15米。胖了、宽了以后,里面空间就大了。

2011年11月3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武汉顺利下水孙松说,西太平洋是我国从近海挺进大洋的要道曾经,受制于大船、新船、综合考察船少,我国对它的了解几乎为零,中国海洋科考界只能“望洋兴叹”,非常渴望拥有一艘好的海洋科考船。

孙松:70%以上的地球表面被海洋所覆盖。如果没有新一代的科学考察船,我们就不可能开展深海研究;而如果不能开展深海研究,就等于不会了解海洋。

2012年9月29日“科学”号科考船交接仪式在青岛举行2012年9月29日,“孙松们”渴望的这艘科考船来了“科学”号总吨位4711吨、总长99.80米、续航力1.5万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节第一任船长隋以勇

说,“科学”号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从出世的一刻便已创造多项国内“第一”隋以勇:性能配置,机械设备的配置,动力设备的配置,全视角瞭望的配置,还有需要一些综合的环境考虑,打比方说噪音的控制,都创新地去考虑了。

2014年4月8日“科学”号科考船举行首航仪式对于中科院海洋所档案馆里那摞半人高的设计图纸,“科学”号科考船总工程师于建军再熟悉不过当初五六年里,他们反复修改草稿1000多份,配备七大船载科学探测与实验系统、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观测能力、采用多项国际先进的船舶技术……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过。

于建军: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船舶的指令一般都是在驾驶室发出的,它通过对讲也好,通话也好,再传输到作业现场的时候,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就造成了我们调查当中精度的缺失,也造成了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我们在采购动力定位和ROV的时候,要求系统的配套,提升了它的安全性、机动性,同时也提升了数据的精准度。

“科学”号科考船搭载的“发现”号ROV2014年4月8号,“科学”号启航,乘风破浪前往西太平洋,开始了20多天的首次独立科考这艘集成七大系统、搭载了4500米“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等多种国际先进探测设备的新时代科学考察船“长子”开始干活儿了。

“科学”号首航技术负责人 张鑫:有一种很高大上的感觉,这不只是设备的高大上,还有心情,我们国家也可以做到这种全球先进的科考船,做一些深海的探索性工作。

“发现”号ROV开展深海生物原位固定实验在首个科考任务中,“科学”号在西太平洋的深海热液区发现了被称为“人类认识地球深部活动的窗口”、与生命起源密切相关的“黑烟囱”,共完成25个站位的地质采水和生物采水作业,获取热液喷口及邻近区域大型海洋生物样品1400多头,种类超过50种,并从热液区底层水、沉积物、岩石及大型生物样品中现场分离培养出超过300株微生物。

“科学”号在西太平洋海山采集的金柳珊瑚2018年,我国科学家在深海热液区首次观测到气态水存在的证据,相关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张鑫:那天晚上大概12点多,突然往前一看,有一个倒扣的湖在海底下,底下全是波光粼粼。

(我们)当时就懵了,水里边怎么还可能出现波光粼粼?我们就让ROV(水下缆控潜器)飞过去悬停,然后把拉曼探针插进去,一测温度,已经超过了(该)区域(海底海水)的气化温度,这也是首次证实海底下有这种气相的流体喷发。

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潜标从浅海到深海、从近海到大洋,交付10年来,“科学”号安全执行了50多个海上调查航次,累计航程30多万海里“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完成了超过300个海洋科学考察潜次任务,航迹遍布中国近海、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太平洋等,它的综合海洋环境立体探测范围涵盖全球99.2%的海域。

研究员 汪嘉宁:我们在西太平洋构建了一个对海洋的环境参数,包括温度、盐度、海流等进行长期连续实时观测的网络,目前对区域三维的海洋环流结构有了更进一步、更深入的认识,对气候的预报、预测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孙松:

“科学”号先后10多次穿越赤道,有2000多天在海上作业,也有2000多人参加了航次的工作。

2015年2月4日在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的“科学”号向全国人民拜年十多年间,它见证着海洋深处的静谧、汹涌,一项项首次,一遍遍探索,一个个新种,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具备深海综合探测与研究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科学”号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奎栋:

我们把海山调查研究技术体系建立起来了,完全解决了深海生物的获取,包括分类鉴定、研究的过程。我们差不多获得了700多种生物,发现了120多个新种,全世界整个海山生物采集差不多也就2000种。

“科学”号在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发现的长茎海绵(新种)

“科学”号首次在西太平洋发现的深海海蛞蝓(新种)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如今,“科学”号静静地停泊在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园区码头,等待开始下一次新的征程王凡:我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科学”号科考船承载着一代代海洋人深蓝梦想的大国重器,陪伴着科学家们坚守在深海大洋科考的第一线,行走在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为我国海洋科研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大洋,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跨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研支撑平台,也见证了新时代我国海洋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光辉历程。

监制丨高岩编审丨樊新征策划丨丁飞记者丨(总台)孙莹 王伟(青岛台)李昕讲述人丨郑岚广播制作丨周天纵视频导演丨江晓晨现场统筹丨冯烁 孔颖 韩萌 李瑞视频拍摄丨李春根 李学霖虚拟制作丨傅佳伟 边世峰 刘会春 王安妮

海报设计丨孔颖海报制作|潘婷婷 张静琳技术协助丨张剑 张杨 张磊 司兵兵 秦梓元 尹澎新媒体编辑丨李瑞来源丨中国之声

首页 产品 手机 顶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二维码
线